当前位置 : 首页 > 造价管理

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定额)站机构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10-03-23 09:00浏览次数:

全国人防工程标准定额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毛浩飞站长在全国人防工程

 

标准定额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定额)站

20103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定额)站机构情况作个简单的介绍。
   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定额)站,成立于1993年,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2007年,在省人防办及省人事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站转变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现将我站机构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介绍:
   一、机构成立
   为确保人防工程质量,加强人防工程定额管理工作,根据省编委《关于建立浙江省人防工程质监站的批复》(浙编〔1993〕77号),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于1993年挂牌成立,同时挂省人防工程定额管理站牌子,核定为自收自支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6人。主要职能为贯彻国家有关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本地区人民防空质量监督工作实施细则;负责全省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工作的规划,负责本地区人防工程专用防护设备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组织编制本地区人防工程费用定额、补充定额和测定各项调整系数等。
   二、增挂牌子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人防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合理控制人防工程造价,1998年年初,我站向省人防办上报了关于成产浙江省人防工程造价审计站的报告,得到了办领导的大力支持,省人防办及时与省编委进行沟通,陈述成立人防工程专业审计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省编办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随后,根据《关于省人防工程造价审计站机构与编制问题的批复》(浙编〔1998〕37号),成立了浙江省人防工程造价审计站,核定事业单位编制6名,所需经费自行解决,审计站实际上与质监站、定额站合署办公。
   三、参公管理
   为了保障质监(定额)站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解除全站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省办及站领导为推动我站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在浙江省,将事业单位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单位性质为监督管理类,二是经费来源为全额拨款。2003年,省编委决定根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对省属事业单位事进行分类,得知这一信息后,省人防办及我站分别与编委领导及具体经办处室进行沟通和协调,最终,根据省编委《关于省人防办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批复》(浙编〔2003〕183号),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挂省人防工程定额管理站牌子,与省人防工程造价审计站合署)定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去年,经过省人防办的努力争取,我办通信站也由社会公益类纯公益事业单位变更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目前,省防办正与省编委积极进行协调,有望今年实现参公目标。
   2006年,省人防办向省人事厅上报了《浙江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民防局)关于要求将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纳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请示》(浙人防办〔2006〕35号),主要从三方面陈述了我站要求参公的理由,一是从工作职能看,该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履行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职能;二是从工作性质上看,该机构担负的任务特殊、专业性强;三是从经费渠道来源上看,该机构的自行创收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职能的行使。并在请示中对参公的具体方案提出了建议,列明了参公后我站担负的主要职能及机构规格、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同年,省人防办向省编委上报了《浙江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民防局)关于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编制的请示》(浙人防办〔2006〕119号),从我站担负的主要工作职能,承当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等方面要求将我站原来核定的质监(定额)站6名事业编制与造价审计站6名事业编制合并使用,核定事业编制12名。
   由于我站经费来源从建站起即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从性质上讲不完全符合我省事业单位参公的条件,因而这项工作也一度遇到困难和阻力。为此,我站在省办领导的关心下,与省编办业务经办处室的同志做了大量的解释,办领导也利用不同机会反复做工作。
   2007年,根据《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同意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函》(浙人函〔2007)266号)及《关于印发〈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浙编〔2007)109号〕文件精神,同意浙江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定额站、审计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规格相当于县处级,核定事业编制6名。领导职数:站长1名,副站长1名。
   2009年,省人防办又根据我站工作地域广、任务重而在编人员偏少的情况,向省编办上报了要求增加质监(定额)站人员编制的报告,省编办也同意再增加两名编制,并下了文件,但由于与财政厅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不足,最终未能实施。因此,要想顺利实现参公并在编制上有所突破,必须与财政及人事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取得双方面的支持与理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以上是我站在实现参公管理上所积累的一点经验与教训,希望能给各位站长一点启示与借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